昨天下午,國家級非遺傳人、義烏道情藝術家葉英盛在江南社區(qū)自己家中,以兩萬元費用將27件道情作品的著作權,轉讓給了愛好道情的商人楊建成。這是義烏民間首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著作權轉讓,后者獲許對道情作品進行錄制和傳播。
道情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,義烏道情發(fā)源于明朝,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遺。 “曲目完整、原味,聽眾愛聽,曲藝才能流傳!比~英盛說,市面上的道情音像制品,大多為未經授權的盜版作品,粗制濫造、缺頭少尾的居多。這次轉讓,他希望借專業(yè)人士之手,提高義烏道情的傳播效果,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門民間藝術。 購買了葉英盛道情作品著作權的楊建成,是義烏江東一家書店老板。從2009年至今,他已收集了上百部道情作品,并借助自己懂軟件的優(yōu)勢,建立了10G的義烏道情數據庫,一直免費拷貝給義烏城鄉(xiāng)的道情迷聽。 拿到這些作品的著作權后,他打算利用音樂修復軟件,進行數字化處理,保證作品“原汁原味”。 據悉,本次轉讓的27件作品包含《八仙拜年》、《雙玉球》、《還恩記》等經典曲目,內容大多由葉英盛從真實故事改編,主要圍繞懲奸除惡、誠信感恩等主題展開,取材最早可追溯至唐朝,近者有義烏名人吳晗事跡等。作品時長不一,短的二三十分鐘,長的10多個小時。 義烏文廣新局副局長朱偉武說,非遺作品著作權轉讓與保護非遺文化并不矛盾。道情是一種區(qū)域性曲藝,只要有利于傳承,就是有益的嘗試。 目前,國內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兩種方式:施救式保護和開放式保護。各項公開資料顯示,通過轉讓著作權、借助市場力量保護非遺項目者并不多見。 在義烏,道情“粉絲”以中老年人居多,據義烏文化部門不完全統計不下10萬人?呻S著音像制品和流行音樂發(fā)展,能夠說唱道情的人已屈指可數。此次義烏民間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著作權轉讓,不僅開創(chuàng)了先例,也被業(yè)界認為是對道情文化的另一種傳承。 |
GMT+8, 2025-9-10 00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