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續(xù)陰雨天,街頭不少路段形成了一個個積水坑,時常有快速通過的車輛濺起一人高的水花,路邊行人集體遭了殃。“肇事者”揚長而去,只留下一群“滿腔怒火”的市民。
筆者觀察到,不幸被車輪濺起的雨水、泥水弄得狼狽不堪的市民反應雖不同,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:“忍氣吞聲型”和“暴跳如雷型”。昨天中午,筆者途經江東路一公交車站時看到,不少人在等公交車。此時一輛出租車急速駛過,車輪掀起弧形的“水簾”撲向候車的人群,眾人齊聲“哎呀”。隨后,有人看著遠去的出租車說道,這樣的駕駛員真是太沒素質;有的人則忙著低頭整理被澆濕的衣服。
要說雨天開車濺起泥水,想必絕大多數(shù)駕駛員不是故意為之。與身邊不少駕駛員朋友閑聊,大家都說,如果看到馬路上有水坑,附近有行人或摩托車、電動車通過,一定會減速慢行的。但是有的水洼,即使再慢也會濺水,假若不小心濺到了別人,他們一般也不會主動停車解釋,怕引起爭吵。
其實,只要你經過有積水的路段明顯放慢車速,小心翼翼地通過,若仍不可避免地濺濕了路人,大家也會相互理解的。但也有極少數(shù)駕駛員“刻意而為”,遇到路面有積水的地段,不減速反而加速往前沖,濺起成片的水花。在大眾面前,這樣的“故意”沒有一點公德心。
交通法規(guī)明確要求司機注意文明駕駛,尤其是在雨雪天氣,更要注意減速慢行。有人說,一個城市的文明就在這個城市的馬路上。的確,雨天行車“濺與少濺”或“不濺”也是城市文明的一把標尺。若你雨天開車不顧他人,加速通過積水路段,濺濕了別人,毀了自己的形象,也讓城市文明程度大打折扣。有人建議,對于雨天亂濺行人的車輛,有關行業(yè)可將其納入行業(yè)管理的一項內容,與駕駛人績效考核相掛鉤。此外,交警方面是否也可以加強教育管理的力度,對于造成嚴重后果的,依法進行嚴肅查處。最重要的是,廣大駕駛人能夠遵守交規(guī),做到文明行車,雨天經過路人身邊時減速慢行,別濺到他人,這是駕駛人應具備的起碼的文明素質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