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昨天上午,義烏城西街道橋頭村文化禮堂內(nèi)很熱鬧,數(shù)百名村民圍在一起觀看包粽子比賽。當天,第七屆義烏市端午民俗文化節(jié)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,主持人詼諧生動的方言解說,逗得大家時不時爆出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。
據(jù)悉,此次活動由義烏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,義烏城西街道辦事處承辦,義烏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中心協(xié)辦。
49歲的粽子店女老板樓金珠:
“義烏包粽子高手太強大了”
包粽子比賽是當天系列活動的“重頭戲”!案骶透魑,預備,開始!”上午9時整,隨著一聲令下,14雙手同時動了起來,捋粽葉,舀糯米,撿蜜棗……從義烏14個鎮(zhèn)(街)選撥出來的14名包粽子能手,不僅代表自己參賽,還要為所在的鎮(zhèn)(街)爭榮譽。
49歲的樓金珠來自義亭鎮(zhèn)王蓮塘村,是一家粽子店的老板娘。“我每年要包10多萬個粽子,四角粽、三角粽、五指棕、鴛鴦棕等,只要你見過的,沒有我 不會包的!北荣惖谝惠喪恰耙(guī)定動作”,即在20分鐘內(nèi),每名選手要把盆里的5斤糯米、40個蜜棗包成大小均勻的20個粽子。樓金珠開了20多年的粽子 店,覺得自己應該是個“強手”。讓她沒想到的是,主持人喊出倒計時“5分鐘”時,已有2名參賽選手把20個大小均勻、整齊排列的粽子端上評審席,她臉上不 由地冒出了大顆汗珠。
第二輪比的是看誰包的粽子花樣多、形狀美觀新奇,同樣要求在20分鐘內(nèi)把5斤糯米和40個蜜棗剛好用光。比賽剩下最后3分鐘時,有多名選手已在高呼 “勝利”,樓金珠眼看自己要落后了,連忙拿起幾張粽葉,把盆里的糯米全倒進,包了一個特大的四角粽!昂秒U啊,差點來不及,沒想到義烏還有這么多比我更厲 害的包粽子高手!
綜合兩輪比賽成績,樓金珠最終獲得了二等獎。獲得大賽一等獎的是來自佛堂鎮(zhèn)的金蘇蓮,來自赤岸鎮(zhèn)的陳銀香與樓金珠并列二等獎,分別代表后宅街道、大陳鎮(zhèn)、廿三里街道參賽的劉金美、蔣光飛、季月英并列三等獎,其他選手為優(yōu)秀獎。
橋頭村八旬老太樓金香:
“義烏名角來村里表演太難得了”
兩輪包粽子比賽過后,非遺項目演出開始了,義烏道情、雜技絕活、小鑼書等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依次登臺亮相。
第一次登臺表演的是“雜技絕活”傳承人傅祖配,他首先表演了硬氣功“電鉆穿肚”,頓時博得熱烈掌聲。隨后是輕功表演,只見66歲的他站在4只發(fā)光的 燈泡上,輕松耍起縮骨功鉆鋼圈,不少村民邊鼓掌邊往舞臺邊擠,并“起哄”要傅祖配把一身絕活全都“抖”出來,讓大伙飽飽眼福。性格開朗的傅祖配隨后又加演 了口技表演,學鳥叫、學小雞小鴨叫等!罢媸菍W啥叫就像啥,太絕了!”臺下歡呼聲連成一片。
“這些都是義烏的名角,你知道不?以前只能在電視里看到他們,現(xiàn)在到了我們村里來表演,太難得了!”看完傅祖配的精彩雜技,聽完非遺傳承人沈樟忠的“小鑼書”,80歲的樓金香老人咧著沒了門牙的大嘴,笑呵呵地對身旁的幾位老太太說。
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葉英盛上臺表演“義烏道情”時,臺下又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和歡笑聲。
“今天是義烏美麗非遺文化禮堂行首站,這樣的活動接下來還要深入更多農(nóng)村、社區(qū),力爭舉辦一百場。”據(jù)義烏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介紹,在端午節(jié)前夕 舉辦包粽子大賽,為的就是活躍和豐富農(nóng)村、社區(qū)居民的文化生活,弘揚我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習俗。“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”活動,則將非遺和民族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相 結(jié)合,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(fā)展注入新的元素和動力,旨在增強義烏市民的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意識,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、薪火相傳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