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微露,赤岸鎮(zhèn)赤岸四村菜市場門口已人潮涌動,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此開展。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走進煙火氣十足的菜場,用接地氣的語言和互動游戲,為村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“綠色課堂”。 “阿姨,這把蔫了的空心菜葉是易腐垃圾,要投綠桶;捆菜的塑料繩是其他垃圾,要分開放!”在宣傳攤位前,垃圾分類宣講員正耐心示范,買菜的朱大姐聽得連連點頭;顒蝇F(xiàn)場,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化身“菜場垃圾分類地圖”,用辣椒、玉米、雞蛋殼等農產品圖標通俗易懂地標注垃圾分類的標準,不少村民好奇地翻閱。 “廢棄農藥瓶屬于什么垃圾?”垃圾分類宣講員話音未落,來自山盆村的王阿姨搶答:“有害垃圾!上次你們來村里培訓時說過,這得單獨收!”答對問題的村民得到了環(huán)保布袋,更贏得了圍觀群眾的掌聲。一位抱著孫子的阿婆笑得合不攏嘴:“這個活動好!我現(xiàn)在終于記牢了,綠桶專門裝‘廚房里爛掉的東西’。” 在朱店村村口,幾位年長的村民在陰涼處乘涼,身穿紅馬甲的垃圾分類志愿者上前遞上了垃圾分類宣傳手冊。手冊中,農村里常見的垃圾被清晰分類,70歲的吳奶奶指著單子上顯示的“尿不濕”提出疑問:“孩子用過的尿不濕也算干垃圾嗎?”志愿者立刻解釋道:“奶奶,其他垃圾就是包括餐巾紙、衛(wèi)生間用紙、尿不濕、抹布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,這些要扔到其他垃圾的桶里!” 當天,志愿者還同步開展“一對一”入戶指導,通過現(xiàn)場演示分類技巧、在垃圾分類投放點進行“桶邊督導”,實時指導村民的分揀操作,并對分類準確的村民進行獎勵,鞏固其行為習慣。志愿者還用幽默的方言講解垃圾分類的生態(tài)價值、分類標準及正確投放方法,并對居民提出的常見分類誤區(qū)耐心解答。“我現(xiàn)在算是明白了,環(huán)境好了,受益的還是咱們自己!”村民李女士感慨道。 “不僅要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,更要讓它扎根鄉(xiāng)土,成為村民們的生活習慣!背喟舵(zhèn)相關負責人表示。如今,赤岸鎮(zhèn)的鄉(xiāng)村正悄然發(fā)生變化,菜場里、村道旁、農戶家,分類垃圾桶整齊排列。這場始于菜場、深耕鄉(xiāng)野的“綠色課堂”,正為美麗鄉(xiāng)村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。 |
GMT+8, 2025-8-11 02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