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:批評式的比較
在生活中,我們經(jīng)?梢砸姷竭@樣的情景:父母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(yōu)良表現(xiàn)來激發(fā)孩子的上進心,諸如"你看看你的同桌"、"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"之類的話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,作為一種教育策略,這樣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導得法,可能會激發(fā)孩子的上進心,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。小伙伴作為正面榜樣會對自己的孩子帶來很多積極影響,但相當多的家長出于嚴重的攀比心理,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,孩子往往成為模式化教育的犧牲品。 有研究顯示,在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,家庭環(huán)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。父母總是給孩子樹立榜樣,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隨便比較,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相當普遍。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,比較在一個人的心理發(fā)展上具有兩種重要功能:一是認識自己,人都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的,所以,每個人都是以他人為"鏡"的。二是確立目標,人都需要在與其他人的比較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。 但是,如果在比較的過程中,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,或者總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,容易使孩子產(chǎn)生挫敗感,不利于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信心。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,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,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于成人的評價,而這種肯定式的評價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(yǎng)亦是尤為重要的。如果父母總是強調(diào)孩子比別人差,會使孩子經(jīng)常自我否定,導致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困難就恐慌、退縮,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。 其實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,父母盲目地、籠統(tǒng)地攀比,實際上既是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現(xiàn),也沒認真研究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,就一味地羨慕別家孩子,斥責自家孩子,只能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消極,越來越?jīng)]信心。 |
GMT+8, 2025-5-16 04:54